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学之窗 > 历史教研组

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运用

作者:沈清波     发布时间:2018-3-19 点击数:2959

由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办,上海市高桥中学承办的《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运用》读书会于314日下午如期举行。我校蒋伟勇校长和沈清波老师应邀出席。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此次会议的主旨是以读书会的形式分享所思、所感、所悟,为落实新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及核心素养,探索路径并积累经验。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以莱比锡大学教授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以及在苏联以斯大林模式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中,均将经济视为社会发展中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而忽略了社会各要素间的内在复杂联系。更有甚者,放眼当下历史教学,“经济决定论”大有市场。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总结所谓“规律性的万能套用公式”,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不假思索地贴上简单、教条甚至庸俗化的决定论标签。仿佛一旦论及根本或最终原因,结论无疑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类灵丹妙药。如此机械化地以公式来套用历史,使本应鲜活灵动的课堂化为死水一潭。使本该纷繁复杂、精彩纷呈的历史走向单一无趣。显然缺乏说服力、生命力的教学将使历史的画卷支离破碎,核心素养的滋育更无从谈起。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之路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同样是解读,恩格斯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辩证体现互动的决定论。而别有用心者却以歪曲来重塑,“用心良苦”的背后则是将马克思贴上决定论的标签,一旦缺乏理论正确指引的工人运动势必走向分崩离析。然而,换一个角度,被歪曲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它激发人们去探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原意,在论证中澄清真理的同时反而更觉马恩思想的经典。

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是把它当成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成为自己的对立物。”百年后再次重温这番表述,更觉醍醐灌顶。教师应避免陷入单一决定论的怪圈,培养学生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和表象背后的真实,切忌将精彩而丰满的历史都简化为一个个现成的公式生搬硬套、随处滥用。因为这吞噬了复杂的历史和鲜活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禁锢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唯有摆脱历史决定论的困境,才能让学生不仅热爱历史,更能爱上历史课。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81;累计访问人数:2589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