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计划总结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三年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框架(征求意见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12-14 点击数:62300

2009112012.10

一、关于学校新一轮发展背景的思考

三年前,我校启动了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立足本校实际的发展之路。现在,我校将在原先创建规划的基础上,站在全面建设师生和谐发展学校的高度进行思考,致力实现办学目标的再次攀登。

1.对于首轮创建实践的思考

·肇始于“两个对待”[1]“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符合学校的现实需要,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师生民心民智,激发全校干群齐心协力、坚持改革、不畏困难、不断拼搏,共同向着理想中的发展愿景努力奋进。

·学校提出“以‘合格’为基线,以‘特长’为引领,培养和谐发展‘朱中人’——身心健康、学业优良、品行端正、人格完善”的目标,对于全体师生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今后,只要全校一致,不懈努力,“基线”可以逐步提升,“特长”能够越益丰富,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也会渐趋和谐。

·教师队伍正循着德能和谐的道路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很多年青的教师、干部经受了行动的磨炼,已经挑起来了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重担,其中一部分骨干发挥了承前启后、中流砥柱的作用。

·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春晖系列学生社团、“义务门诊”帮教行动这两个教育亮点,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比以前丰富与扩展了,而且对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又有着更为广阔的时空。

·有效的管理是推进学校正常运作、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而有效管理必须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的提炼与确立、创建规划的制定与修改,直到一些重要管理举措的决策与实施,学校都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贤,集中校内外的优秀智慧,实行规范化、民主化、人性化、网络化的管理,使创建规划如期完成。

·作为一所地处上海远郊的传统老校,学校抓住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依托现代教育平台,勇于突破、与时俱进,初步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教师队伍日渐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凸显,民族办学初见成效。经过三年多的《创建规划》实施行动,我校在内涵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德育有特色、智育有质量、体育有强项、美育有传统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结合创建行动实际,针对我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瓶颈,我们将通过认真反思,制订新的三年发展纲要,努力推进学校发展。

2.对制定新一轮建设规划指导原则的思考

我校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的实验项目给学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作为一所致力于全体师生和谐发展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们要坚定信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学生和教师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丰富内涵建设、逐步推进项目实施、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持续推进学校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将促进师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和谐发展学校建设的根基

关注人的发展,适应人的需要,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因此在新一轮建设规划中,我校将聚焦办学实力的做强与提升,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学校将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学有所教”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适合的高中教育;根据加快学校内涵建设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宜学、宜教的发展环境与工作条件。

2)充分领会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学校的指导意义,在促进师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用心、用力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更要着眼并着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知识、能力、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积累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将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作为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骨干梯队建设的力度。除了物质待遇的提高,更要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

3)正确认识学校发展的阶段,促进学校从“学会生存”阶段顺利进入“学会发展”阶段

一所学校会经历生存、发展、超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市区一些名校相比,地处郊区的我校,在对社会的绝对贡献率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上,毋庸说自然还有着差距。认准差距,缩短差距,便是我校新一轮建设规划的着眼点。

4)做强学校办学软实力,为师生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乃至教学质量的提升,要依靠教学方法的改进,从会教学到会引导。教师从一般的会教到善于引导,得靠教学智慧,而智慧需要通过实践历练,通过文化积淀,才能逐渐增长。因此,做强学校办学软实力在于增强文化底蕴。

5加大学校办学开放性,面向校外、区外乃至国外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学校地处市郊,环境优美,但对外交往也自然有所不便。学校要加大办学的开放性,要走出水乡、开阔视野。在教育适应国际化方面,面对朱家角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宜居城,我校要积极运用显现地方特色的办学条件,通过适当的交流渠道,充分开发利用外来教育人才资源与信息资源,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上海、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优质教育,为他们积淀现代素质提供支持。

3.对于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再认识

1)坚持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与丰富内涵

在全面把握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办学理念的认识。“和谐”理念既包涵协调统一,强调宽厚、仁爱、平衡;也具有“和而不同”的含义,包容差异性、多样性,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矛盾,最终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实现多样化的统一。和谐的学校应该是充满爱心、活力与合作进取精神的学校。

和谐发展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学校应该公平对待所有学生,通过教师“义务门诊”,加强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社团活动,促进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激发潜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优秀学生、尖子学生、特长学生的培养。

2)坚持一以贯之的办学目标思想,在认识上不断强化与逐步提高

·学校坚持一切行为必须聚焦于培育、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致力于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师德高尚、师能过硬的教育工作者。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面对社会的期待,新一轮建设规划要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体质健康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

·和谐发展的学校是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学校,新一轮建设规划要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创造更有活力的机制,让教师充分享有职业的尊严和快乐,并且通过教师和谐发展带动学生和谐发展,建成和谐发展的学校。

3)育人目标在共性基础上体现个性

三年前制订创建规划之初,学校曾经基于“取法乎上”的思路,提出过培养“合格的朱中人”、“优秀的朱中人”、“杰出的朱中人”三个有共性也有差异的育人目标。历届毕业生的发展现状表明,三种“朱中人”都有现实依据,但这一育人目标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深化。

4)在教育哲学层面上思考学校的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用以统辖全体人员共同尊奉的职业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进而缔造学校精神,形成学校文化,使学校积淀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和深层底蕴得以传承与光大,并在新的内外部条件下得到持续发展,不会因为领导层与教师队伍的变动而发生蜕变。我校要从教育哲学层面加强思考,以学校文化引领,促使和谐境界的提升。

二、关于全面建设师生和谐发展学校的目标和途径

(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五个学会”

1.发展目标:培养“合格朱中人”、“优秀朱中人”

以学生终身和谐发展为目的,确立育人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成为自己最向往的和最可能实现的那种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建构的“朱中人”培养目标:

“合格的朱中人”爱国孝亲,行为端正;尊师睦友,诚实守信;爱学会学,成绩合格;

“优秀的朱中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其中,“合格”是基线,要求学生人人都能达到;“优秀”是努力目标,要鼓励优秀学生追求更高发展。学校将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与特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制订合格与优秀“朱中人”的评价指标,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

通过深化体验德育、完善课程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达到“五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

2.实施途径与举措

1)深化体验德育,完善成长环境,提高德育实效性

·进一步厘清体验德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载体与评价体系。将校内与校外、社会与家庭等不同空间的体验,集体行动与个人随遇、专项活动与日常交往等不同时间或形式的体验,以及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等不同途径的体验,有机地纳入其中,使体验成为学生道德学习、道德实践的基本形式。

·理顺体验德育与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关系,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常规德育蕴涵体验因素。不断改进、完善校本德育课程,提升它的文化品质,使其与学校的其他课程保持内在一致性,并在互相沟通、互为补充的原则上进行统整。

·进一步明确学科德育的职责,相关学科的教学根据各自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着眼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使体验德育内容更丰盈、更显时代性。德育不仅要立足现实,也要面向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总结感恩教育原有各项实践活动的实施经验,提高学生自主体验的层次,使朴素的情感感染升华至理性与思想观念层面的体悟,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形成共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亲情、学校、社会乃至国家与自然产生感念之情。

继续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施国家意识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扩大学生着眼全球文明的视野。

·开展和谐有序的专题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快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利用活动课、班团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机制,建立以班主任、团委学生会负责人为主体,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以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班风班貌,形成富有特色的、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班级年级,拓展校内体验德育的渠道。

2)深化校本课程实施,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制订学校课程开发行动计划,加速三类课程建设。基础型课程加大校本化实施力度,建立优质课例资源库;拓展型课程分大类查找空白点,按需要与可能尝试课程开发招标,尽快填补缺门;研究型课程开展优秀课题、项目的评选,通过验收、奖励促进质量提高。

·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拓展校本课程的选择性。加强课程意识,研发多样化课程。在课程研发上突破技术层面的徘徊,以文化为基本内核,深入到思想、精神层面。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课程建设的突破点,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兼备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课程,使学生人人有选择、生生有个性、个个能成功。

·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库。加强三类课程的校本协同,加快提高基础型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积极稳步地推进选修课程建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有步骤地增加科学、艺术、社会与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注重各类各科课程的配比结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的课程资源库中获取最适合他的学习课程。

·将学生社团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深度开发入手,使学生社团成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生长线与主打项目。以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课程保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选到他能够从中丰富知识与增长能力的学习内容,作为课程与社团结合的突破点。

·注重开发特色资源,优化实施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积极引进高雅艺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继续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凸显课程差异特色,发展学生志趣。加强利用校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自主选课,制订个别化指导方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适合的学校环境。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开发与研制特色课程,倡导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程研发项目,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提高教师整体研发能力。

3)深化课堂教学改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将课堂改进的重心定位于构建符合新课程实施要求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文化。通过逐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科书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形成 以教学基本标准为本位,注重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推进和谐课堂建设。

·以“生动、活泼、高效”三项基本要求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即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课堂教学高效。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着眼点,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

·深入挖掘和继承我国优秀教育教学传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切实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增加学校与课堂学习环境的多样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学习提供合适的硬件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提倡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和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源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完善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规范、引领、推动作用,深入探索“和谐”理念指导下评价机制的创造性运用,进一步强化、端正师生的评价意识,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抓紧相关制度的建设并加大推行力度。

·加强听课评课的规范,关注课堂教学的改进,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与效益。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通过采用学分制、档案袋评价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幅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促进教师和谐发展:师德为先、师能为基,突出“自觉与合作”文化建设

1.发展目标:建设“德能和谐”的新一代朱中教师队伍

继承老一辈朱中教师优良传统,具有“对青浦老百姓负责”的职业精神;师德良好、敬业爱生,事业心强、乐于奉献;坚持学习、知识面广,业务娴熟、工作出色,教育教学皆强、教研科研突出;绩效明显,不断进取,成为“德能相谐”的新一代朱中教师。通过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和课堂改进行动中渗透“合作—分享—共进”的合作文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发展。

2.强师途径与举措

1)加强现代师德修养,注重班主任队伍培养。

·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标准,加强教师现代师德的培养。重新修订《朱家角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师德考核方案》,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

·以提高德育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和增强德育工作能力为重点,开展班主任合作交流会,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提高班主任整体管理水平。

2)建设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高质量地做好教师职务全员培训,给予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机会,使每位教师都有展现能力的平台,激发教师成长的动力。

·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为操作平台,建立连续性与梯队式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使校本培养与区、市的名师工程自然对接,探索有朱中特色的名师成长道路。

·继续引进优秀教师,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条件,积极实施绩效工作制,使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逐步改进与完善教师的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在人事安排上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教师“成名成家”。

·建立“暖心工程”,从制度上促使学校党政领导加强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让一线教师的劳动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受到更多的尊重。有计划地改善激励与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幸福指数。

3)通过针对性培养,让每个教师都有自主发展的阶梯目标

·充分发挥资深骨干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引领全局的作用,要求他们开展学科特色的教学研究,努力形成个人的教育教学风格,一方面利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带动青年教师加速成长。

·积极发挥经验教师在队伍建设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引导他们总结实践经验,开展创新型研究,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结对措施与促进手段,组织他们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困惑“把脉”,帮助其缩短职业适应期。

·有效发挥青年教师敢说敢闯的先锋作用,通过压担子、设位子,为他们创设更多的用武之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形成教学案例反思文本,培养科研意识。

4)通过教师之间“合作共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围绕增强教师队伍总体的专业素养,以“备课组教学反思、班主任交流会、合作科研项目”为行动载体,开启 “合作共进——强师行动”,并将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合作行动的主要目标。

·做大做强骨干教师队伍。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有效的合作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传帮带”的效应,分享校内优质资源,促进学校老中青梯队的继续合理化;继续从多方面、多形式引进高资质专家型资源,通过订立契约方式为本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度身定做培养方案。

·逐步提高学校科研能力。通过组织学习、校本培训,开展新一轮群众性科研普及,培育教室科研的自觉性;加强学校科研团队的建设,通过招标与自选两种方式,推动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积极申报各级课题,鼓励教师自由组成课题组、项目组申报课题,开展教育科研。一方面通过“校内合作”,营造校本研发氛围,引导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分享科研合作成果,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取经”,丰富教师科研新理念,启发教师研发新思路。

·通过有效引入“外脑”、倡导跨学科参与、发起校际联动等各种开放形式,积极探索将教研组、备课组建成新型合作学习共同体的途径与方法。

5)从“义务门诊”行动中探索理想的教育、教学与教研途径

·义务门诊”体现了教师对教书育人职责的主动履行,学校不但要在师德建设上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更需要挖掘这种方式对于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对于改进教学的巨大潜力。“门诊”除了课间实施,有待于全天候实行(与网上交流结合)。

·教师除了对学生“施诊”,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对本人“自诊”,乃至在教师之间开展“互诊”,由此生成合作主题,促进师生互助,同伴共进,并使对学生的个别教学与教师集体的教研相结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条实践途径。

(三)推进学校和谐发展:依法治校,通过文化引领,促进学校管理

1建设目标:建成全校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以和谐管理文化为引领,将学校建成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发展、特色鲜明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成全校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2.实施途径

1)加强基础建设,保障学校管理

·不断壮大办学力量,大力开辟办学渠道,多方扩充办学资源,继续从“软”“硬”两个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增强办学的综合实力。

·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优化校园网功能,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家、校的网上联系,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改善教室采光条件,控制并降低学生近视率。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

·学校的基础管理是要从制度着手,变传统粗放型管理为精致化管理:强调“依法治校”的理念,让每个人遇到难题先找制度,再找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办学行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对现有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依照上级要求,以及根据办学需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废、存、改、建,并统一整编为学校章程,作为一切工作的行事准则,由此提高全校的制度执行力,促进依法治校。

·关心家庭贫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加快健全贫困生资助制度。

·坚持寄宿生早操制度,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3)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学校管理

·通过内部机构改革、机制创新,发挥学校组织的整体功能,追求学校管理最优化状态,即投入最少而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最大的绩效。

·要进一步理顺人、财、物、信息的管理通道,使学校内事事有人管、管得有水平,人人有事做、做得出效益。

·从任务分析的角度,对全校各级各类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功能重新进行设计,有步骤地引入岗位竞争机制与问责制,充分调动与发挥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有效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为旨归,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建立专司对外联系的工作机构,承担加大办学开放性、扩大办学辐射面的任务。尝试教师的校际交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凝聚办学合力,同时也可以发挥辐射效应,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

4)加强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管理

·开展“和谐管理”思想研究,继续加强和谐学校文化的建设,构成个体、群体和学校三者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和谐文化,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从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着手,推进硬件、制度和文化三者的结合,创建和谐学校环境。

·以文化解读学校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效,在观念、机制、课程、教学、管理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5)总结新疆部办班经验,逐步将内高班融入学校整体管理

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办好新疆内高班的新规划,继续深化“内高班与本地班离不开”的思想,逐步将新疆部融入到校园整体建设中,促进国家民族团结教育。

三、实验项目:深化实验研究,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1.实验项目名称:“文化引领,全面建设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的行动研究”

“和谐发展”是学校办学的永恒课题,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是一个常青的实验项目。新一轮规划仍将这个命题列为实验项目,更重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

2.研究内容

1)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以探索“朱中人”的培养理念、培养载体、培养方式、培养策略为研究目标,具体内容包括“朱中人”三个层阶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体系,课程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寄宿制学生成长的特点与集体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功能提升,民族学生发展与“朱中人”理念的融合等。

2)教师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以探索具有朱中特色的现代教师成长之路为研究目标,具体内容包括教师德能相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传统师德的传承及与现代教师素养的对接和融合,支持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学校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义务门诊”实践与教师反思自觉等。

3)学校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以探索学校管理文化理念的生成、提升、深化及其与办学效益的交互关系为研究目标,内容包括管理文化理念与办学行为的关系,特色办学的思路与运作方式,学校内部人际和谐的基本要素,和谐管理模式探究,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的软环境建设,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等。

3.研究重点项目

1)基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与课堂文化研究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是学生素养能力形成的主要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主要阵地。开展班级与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温馨教室、温馨课堂为切入点,通过班风建设以及各类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班级整体形象,形成班级特色文化,发挥班级文化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突出班级管理、营造温馨班级和温馨课堂,深入建设教室、课堂等校内德育基地,充实体验德育载体,深化体验德育建设。

2)基于学生学习为中心新的教学文化研究

在新一轮课堂改进行动的实施中,深入开展教学文化研究。通过注重课堂上老师与学习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强调课堂合作效果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果,逐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科书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的思路,形成以教学基本标准为本位,注重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真正落实“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建设。

3)基于个人自觉的教师合作文化研究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力量,针对我校目前科研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开展以提升教师科研实力为核心的教师队伍行动研究,在加强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合作活动。首先,以“教学与科研同步成长”的思路,鼓励教师个体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要求经验教师总结实践经验,进行创新型教育理论研究,要求骨干教师提升学科教学感悟,进行教学方法特色的研究,要求青年教师积累案例反思心得,培养教育科研意识,从而分层培养教师个体的科研能力;其次,“以教师与教师同步成长”的思路,倡导教师之间合作研究,要求教师之间积极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营造科研氛围,实现共进成长,鼓励青年教师一起参与项目研究,建立校内师徒共享平台,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再次,“以学校与学校同步成长”的思路,开辟本校与外校合作科研通道,不仅可以拓宽科研视角,丰富科研内涵,也可以有效发挥学校辐射效应,形成校际之间合作共进的良性互动。

4.实验项目推进策略

1)明确保障措施

由校长领衔的实验项目领导小组,讨论并制订“学校实验项目研究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分组开展,明确分工,保证资源到位,落实责任到人;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将和谐发展的研究推向学校微观领域,大力推进实验项目实施;聘请市、区有关专家进行专业引领,推进实验项目有序、高效地进行。

2)制定实验规划

学校将制定实验项目规划,细化各子课题研究内容和行动时间,加强实验项目研究的规范性。制定规划考虑三个“点”,一是明确“起点”,根据本轮创建行动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中的不足,吸纳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求顺势而进,推进学校新一轮发展;二是体观“亮点”,即在确定实验项目时.从区域教育特点出发,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发展现状,找出亮点;三是突出“重点”,结合学校各项保障资源的状况,针对办学亮点,有重点地开展新一轮实验行动研究,以确保实验总项目顺利推进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39;累计访问人数:25908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