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疆分部 > 新疆部新闻

新疆分部

    寻根之旅在课植

    作者:贺良华 罗亮     发布时间:2023-7-3 点击数:9026

     

    ——新疆部半日游学活动

     

    6月27日下午,顶着炎炎夏日,新疆部高一、高二学生在老师们带领下,游览了向往已久的课植园。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古镇的西北部,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俗称“马家花园”。园内小桥流水,一步一景,环境清幽。1956年,曾被辟为朱家角中学校址。

    IMG_2230.JPG

    课植园的入口,外表平淡无奇,其实里面别有洞天!首先进入的是连续的厅堂建筑,包括轿厅、会客厅、迎宾厅等,厅堂里雕梁画栋,装饰十分考究。进入厅堂,映入眼帘的是正面悬挂着的一幅对联:“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意思是熟读四书五经,触类旁通可以学到万条道理;种植稻麦,只有辛勤耕作九个月,才能在收获后得到三个月的休养生息。此联藏头“课植”,意味“课读之余不忘耕作”,既映衬了庄园之名,又寄托了园主对后代的厚望。吸引同学们眼球的还有仪门上刻着的一个醒目的砖雕匾额:“永怀刻鹄”。此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汉代马援将军是马家之根,园主马文卿是以此来教育后代,让子孙进出门抬头就能见到,要永远牢记向着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书城”乃是课植园点晴之作,至今仍保持原貌,散发着翰墨书香。老师们介绍,这里曾是老学校的图书馆,是同学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时同学们都争着在图书馆做服务生,因为那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可以有比别人多借阅两本书的待遇。“书城”旁边的小楼,曾是我校“春晖文学社”的活动室,那窄窄的楼梯依旧雅致,那里印满了春晖人的足迹。同学们争相在此留影,想沾一沾浓浓的“书卷气”,重温一下朱中人的“春晖梦”。园中的碑廊可算是课植园的镇园之宝了,同学们在那里驻足不前,反复观赏明代四大才子的诗词信札等手迹石刻,不禁慨叹中国文化遗产之精妙。走过课植桥,进入“稻香村”,见有稻田、油菜地和果林,当年马翁自己以身作则,经常带头下田劳作。这是他为让儿孙们体会农夫耕作之辛劳,体现“耕九余三”的持家理念。园内还有著名的望月楼、倒挂狮子亭、九曲桥、假山、百蝠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园里的植物郁郁葱葱,走在绿意盎然的小径中可以感受静好环境。同学们身处此园,看到的不止是亭台楼阁、山水花草,还有中国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为。老师们指着一处又一处的景致,向同学们讲述了它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让同学们也感受到了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大园林与朱家角中学千丝万缕的联系。

    微信图片_20230703083517.jpg

    这次半日游学,同学们是从新疆部大门口出发,沿朱扬——浦祥一路,走过漕平路,越过淀浦河,踏过珠湖路,顺着课植园路,一路步行来的课植园。结束以后,越过中龙桥,穿过井亭街,跨过放生桥,沿着漕港河,返回学校。路上溽暑难消,一路走来,大家衣服全都湿透。同学们一方面领略了课植园的美景,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老朱中人漫长而艰苦的求学之路,大家都觉得这次汗流得实在太值了。

    近年来,我校以“课植文化”为依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从学生社团建设、民族融合教育着眼和着力,注重课堂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通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促进学生品德进步和人格健全,实现健康快乐成长。这次游学活动让同学们感悟了“课植”精神,真正了解了“课植文化”的内涵,找到了朱中的“根”。

    漫漫求学路 ,不忘课植情。同学们一定会在老一辈精神的激励下,厚植课植情怀,砥砺奋进, 成为有底蕴、有担当、有见识、有特长的“朱中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169;累计访问人数:2594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