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高一语文组周莉燕老师在文昌楼开了一节区级公开课,所教授的内容为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与妻书》。该节课聚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教学设计的驱动力,具有“定位准确、思路明晰、用心选择”的三大优点,落实了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四大语文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落地。

在导入环节,周老师基于对作者及背景的回顾,使得学生沉入到了特定的历史场域中,以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封信件是作者于广州起义前三日半夜所写,且具有家书和遗书的双重属性。周老师指出信中有一句关键句表达了作者挚爱妻子的情感并解释了自己舍弃妻子而赴死的原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
以这句话为切入点,周老师由此导出了本节课的主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中所体现的情感的矛盾性?由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意识的牵引,提挈起整堂课的文本解读过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老师又以一系列诸如“作者到底爱不爱妻子?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既然那么爱妻子,为何要选择赴死?作者是如何解释的?”“林觉民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作为辅助支架,环环相扣地逐渐深入到主问题的核心。同时关联艺术特征与手法运用落实到对文本细致而周密的读解分析:既有调动学生通过对于特定中心情感句感性地朗诵表演,涵泳个中复杂幽微的情感内涵;又有关联文本的说理策略,理性地分析其逐层深入、酣畅淋漓的说理特点。随后水到渠成地指出“至爱汝”和“勇于就死”这两种情感在革命志士身上的辩证统一,是将个人的小爱升华到了国家大爱。

最后,周老师又以“110年前,‘林觉民’们的初衷实现了吗?”这一问题,结合《中国速度》纪录片进一步系联当下升华总结,引导学生在今夕对比中对于“使命和担当”产生更进一步的认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