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风采:
我是2023届2班的许显恺。在学习方面,我获得过青浦区第七届“青云杯”奖学金一等奖,五次春晖奖学金一等奖,由于良好的学习态度,获得了“校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同时因为工作的认真负责,获得青浦区“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在课外活动中,我积极投入当今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2021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 智能园艺家项目的全国二等奖,以及2021上海市青少年“西南位育杯”机器人知识与实践比赛的市级一等奖,上海市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和大疆机甲大师对抗赛,均获得了市级三等奖。在生物领域,我参加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实践工作站,来到农科院进行关于水稻的相关课题研究。在英语竞赛方面,我获得了第二十八届科普英语的区三等奖。在暑假中,我报名参与了为期5天的复旦大学科学营,与一群同道知己结识交往,了解得知大数据、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前沿信息,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身为唐仲英小分队的一员,笃行勤劳之本,奉行助人之道。为朱家角古镇上的老人送去慰问和祝福,参与了为贫苦山区捐赠压岁钱和衣物的活动。




我的故事:
闲余中,各类活动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实践工作站中的活动中,我于上海市农科院进行实践学习,探究了种子纯度鉴定的相关实验,亲手体验了PCR扩增、电泳等生物实验环节,并对系统的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 智能园艺家项目中,我与同伴通过不断修改、调试,优化代码,改进算法,并在决赛中大胆利用PID算法的思想进行类比改造,并获得了调试时所未及的效果,这是意料之外,但这也是我们无畏的创新尝试让我们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在我参加的很多活动中,都离不开“团队合作”这个关键词。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可分割的角色。我们共同决议、策划,选择确定最优方案,分工协作。可以说,团队合作让我们形成一个整体,促进了我们共同的进步,激发了我们创新的灵感。
最开阔我眼界的莫属复旦科学营之行,以下是我在活动中的一部分心得感悟:
光华行
--许显恺
1905年,复旦公学新生于吴淞,德昭邻壑,才震四方。自此,国人便有了第一所自主创办的高校,其校名由《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复旦”二字化用而来,有追求光明、复兴中华之意。
漫步于光华大道,音乐流淌着,悠远而湛蓝,澎湃而不失肃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复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这也同样是李登辉先生智育思想的反映。
在光草前仰视光华楼之伟岸,我感受到了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临视着整个校园,他像一位老者向我垂问,我亦颇受叨教。在这里感受不到一丝急功近利的快节奏感,玫红与淡黄中,只觉静谧,未闻浮华喧嚣。
相辉堂前,光如碎银。自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公学以来,始终践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莘莘学子在这理性和良知的殿堂拓宽自己的眼界。
位于3号教学楼的3108教室,是谢希德先生当时接待美国总统里根的报告场所。在微电子教授课程中,我们深入地了解了这段会面的意义,也更深层地理解了国家对于芯片研究的高新技术人才的高期望和高投入背后的含义与目的,也对微电子这项专业有了粗浅的认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跨时代里程碑的出现,必然存在一个契机,这种契机很难脱离一个积累的过程中,真正能发现、把握、探索机遇的人,往往都是积累者、准备者。
“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曾如是说。在微电子领域以及同类高新技术领域,前路坎坷,困难重重,对个人的要求不菲,所以更要淬炼个体的科学素养能力。
青瓦白砖红窗,花草馥郁,霞若粉,任重,道远,耳闻中复旦校歌越发清晰。
巍巍学府文章焕
几斑碎影前,望道像肃立于校园一角,这位老者远望着光华楼,也许是逆光,也许是琉璃在发光,老者身上映上了摇曳的光晕。
真理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暂且不提借他人之口去品味真理怎样,光凭别人的经验是比不上靠体会接近真理的方式。
复旦最光辉的并不是复旦本身,而是其所哺育的复旦人。复旦也正因为得到反哺而熠熠生辉。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每一个复旦人都是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学术的自由主义让自己少了些功利,更关注于学术本身,文章得以焕发。
先忧后乐交相勉
先苦后乐,苦中作乐,苦乐自寻,乐从苦来。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远望天边云卷云舒。”先忧后乐或许是一种看淡人生的常态,或许是一种坚持为人的信仰。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须知,攀登之所及与所遇之荆棘成正比,生活打造了经历,成长谱写了心情。我们在拼搏的路上相识、相知,人生的旅途匆匆,面孔交错的纷杂,是我们酸甜的交融。沙漏溜时,我们很难把脚步放稳,给心情做些调整。生命并不是容不得迟疑,而是转瞬昭华即逝,我们辜负不起人生。岁月的征程刻写着我们的情感,种种;今天走过就握别了一道路过的风景,依旧。经历塑造了生命的稳重,得失的重叠让我们懂得了感激和包容。经年走过,为悲喜而交集,为忧乐而共勉。
沪滨屹立东南冠
复旦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一个人而言,已经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页历史,一面镜子;一颗沙砾,一种苦痛;一道辙印,一段历史。
复旦的校史馆展示了其百年之变化,变的是人、事,不变的是灵魂、信仰。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沪滨屹立的明珠上,视野如此开阔,为的是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成为自由而无用的人。
我们的复旦之行也将成为一段历史,似水无痕,明日何夕,君无陌路。

我的感悟
欲创新,须以积累同行。我常常是以阅读相伴学习的。周末最大的消遣就是沉浸在墨海中,因为这大海上只有我与作者二人共处,阅他的万象星繁,读她的千识宿转。我在阅读中读到心知,得到充实。与其通过网络流媒来与世界交流,被信息爆炸下的尘灰轰炸,我宁愿摒弃这网中冗余而向往书中的安宁。诚若不信,你试着这样劝劝自己:这一生之长,不差我这一次好好看一本书的时间。耐下心后,你会发现优秀的作品总是比营销式的标题更博得你的眼球。
阅读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可是生活的人、世、事都是复杂的。你可曾听过“追风赶月莫停留,平黄尽出是春山。”语义就是“时间珍贵且珍惜”,这其实是一句“病句”,不是这句话有问题,而是不懂这句话的人是病态的,明知浪费时间可耻,却一如既往选择以时间为代价的愉悦追求。存在主义哲学说:“上帝死了,我们自由了,我们可以选择,并因此为选择付出代价。”但是你反问自己,“你是自由选择了,可是你的选择自由吗?”熊培云教授在《慈悲与玫瑰》中谈到:“更本质的说法应该是,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命运,而只能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选择这项娱乐也好,那个也罢,但如果生活中充满了娱乐,这就变成了一种放纵,这已然不只是你的选择造成的结果,而是你产生选择的态度和“本希望”的意愿发生了偏差。
阅历深的人们会告诉你,努力,是这世上最廉价的东西,能延时满足的人,更自律,也更自强。然而我们有时就选择了一时的放纵,但之后,大多数人又选择了接近“理想努力”的趋势。人总是在舍得追求潮流下的愉悦和舍得彼时毅然对此的放弃中彷徨、迂回、徘徊,这是人的本性,但往往不是它限制住了我们的自由,是我们觉得它局限了我们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并成为星星的权利。”不论你在学习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从现在开始。要知道,学习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投身于它,并热爱它。倘若荒度过去,就说明你不爱现在的生活,那之后的人生呢?能确定热衷于它吗?保持一个向往生活的积极性,加强你“本希望”的意愿,也可说坚定你的初心,望你成为一个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