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我校“智慧人生”哲学课程迎来了一次特别的学习体验。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高瑞泉教授,他为我们的“智慧人生”拓展课程带来了主题为“人生论”的精彩哲学讲座。这不仅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让同学们对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哲学,这门探究世界本质与自我认知的学科,历来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精华。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探索的核心在于理解世界,特别是科学和物质世界,力图在变幻莫测的现象背后寻找那些永恒不变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构成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而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哲学中,研究的重点更多地聚焦于人生本身。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哲学的终极目标都指向对“人生”的深入探讨。

随后,高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哲学有用还是无用?一些学生认为,哲学学习者在观察事物时展现出了独特的视角,这种视角的转变实际上是哲学思维训练的结果。在讲座中,高教授引用了庄子的《山木》篇,来阐述哲学的“无用之用”。他强调,哲学并非提供具体、可直接应用的“积极知识”,而是赋予我们一种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不同个体中会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庄子通过寓言、重言、卮言的手法,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观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主体那里会有不同的意义,在更高的智慧层面上,
高教授进一步提出,哲学还涉及到力与命的辩论,即“天命”的问题。古人对天命的崇拜是关于自由意志的探讨。孔子曾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人们对于意志力与命运之间矛盾的探索。在孔子的论述中,力代表了意志力,而命则是命运,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人生的复杂性。
高教授为本学期哲学课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哲学,这门看似“无用”的学科,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有用之用”。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如何反思自我,以及如何在力与命的矛盾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哲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让我们一同走进哲学的世界,探索那些看似无用的大用!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