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朱家角
夏至一过,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向北回归线以南移去。然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夏天的热情也留在了这个城市——上海。在上海的最西面,朱家角无疑是这片“热土”中最具凉意的角落了。
7月3日,我们来到朱家角古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这么幸运,我被分在了课植园。再一次踏入课植园的大门,感到与外面热浪滚滚不一样的是,似乎多了一丝凉爽。

课植园,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已是一座年岁已久的百年花园。1912年,原主人马文卿来到这里,建造了这座集各地园林特色于一体的私家园林。后因各种原因,花园在1956年成了朱家角中学。园林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得属藏书楼和碑廊了。

藏书楼的楼下,是曾经的朱家角中学春晖文学社旧址。作为现在文学社的成员,随着老师的介绍,我可以想象很久以前,在不大的一间教室里面,几位文学社的成员和老师围在一张桌子前,交流着读与写的心得。昏黄的灯光亮起,照着桌上的文章,也照着大家内心的激扬。

来到碑廊,沿着这条不长的走廊,映入眼帘的是各代书法家的碑刻。明代文人文微明的“游西山寺”十二首、唐寅的手札等都陈列于此。穿过碑廊则是假山区,还有园林区、稻香村等,也都是各有特色。

这天,北回归线之北已进入了夏季,游人有些多。我们作为志愿者则坐在门口为游客检票。那些来自外国的游客们虽不精通中文,但基本上每个人也都会说上一句蹩脚的“谢谢”,随之便扬起了灿烂的笑容。回应他们的,虽然不是标准的八齿笑容,却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来往游客很多,我们为这座园林重新焕发出来的光辉而感到骄傲。
朱家角,再简单不过的一处水乡,在褪去往日的光华后,她淳朴得让人心疼。当那些花甲老人用“好奇”的目光望着来往行人时,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小心翼翼,你能感觉到当他们能做的就是搬出木凳坐在家门口张望时的无助。这木凳也不知是坐了多少年,嘎吱嘎吱的响。他们看着附近中年妇女在招揽生意也只是微微转过头对着湖面发呆,手里的蒲扇却是一直扇着,似是要扇走那些妇女的招呼声和初夏的炎热。他们应是和课植园一同“长大”的吧,面对如今的课植园,是否多的是那么一丝的无奈呢!

北回归线以北,有这样一处小镇,她美得不起眼,她美得又是那么的杂!可是为什么我就是那么喜欢呢,我喜欢她在人潮拥挤时的开放,但我更喜欢她在深夜里的质朴。
当一切光芒敛去,黑暗中的点点星辰就会重新显现。那是北回归线以北,我心头之上最美的风景。
撰稿:高一10班 朱夏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