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茶馆”的味道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后的感悟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教授在上海育才中学推行“茶馆式教学”,主张在宽松的环境里进行师生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在茶馆里那样,自由地读书、交流。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
2018年11月28日,我校语文组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特级教师王友老师执教老舍《想北平》一文,其课堂颇有当年“茶馆式教学”的味道。
党支部书记吴东林老师、市西中学特级教师唐本强老师和我校语文教研组众同仁悉数参与了听课活动。

这节课,王老师以四处“说不出”为线索,引导学生品味老舍看似直白、通俗,实则精炼、有味,饱含深情的语言。在对北平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的回忆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平深深的怀念和眷恋,甚至透露出些许自豪与偏爱。
王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他一直以来秉持的教学主张——从文体的视角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教学环节始终指向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教学目标。这是教授抒情散文这一类文体的金规玉律。难能可贵的是,在落实目标的同时,渗透了用典、类比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知识,并通过交代写作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切都是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实现的,毫无斧凿的痕迹。确实值得我们青年老师学习、借鉴。

可以说,通过这节课,学生在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均有所提升。

“茶馆式教学法”虽已不在盛行,语文教学的理念、方法、经验已然有“群魔乱舞”之势。但所谓“吹尽狂沙始到金”,等喧嚣和浮躁退去,噱头和包装散尽,我们会发现最有效的可能还是那些简单、朴素的方法。
就像Windows的网络浏览器那么多,最好用的还是IE。毕竟国内的许多浏览器只是在IE内核上穿了件“漂亮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