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下午第六节课,地理组王瑶老师开展“主要地质灾害”的教学公开课,也是我校举行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得课堂”的教学展示活动。参加本次教学活动的有东湖中学地理教师和本校地理教研组教师。

在课堂上,王瑶老师以汶川地震发生场景为导入,引出地质灾害的内容;设置梯度和层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崩塌和滑坡;收集大量资料和图文,分别选取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滑坡案例,探究滑坡形成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设计课堂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落实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结合等级考真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以逻辑框架图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建构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在教学案例中渗透人地和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课后,大家开展了热烈的研讨活动,通过典型案列设计教学任务单,在选取案例时充分利用图文资料,让学生学会深挖资料,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与等级考的要求相匹配;在讲解滑坡和崩塌时,能通过设置相关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滑坡和崩塌,并把两者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两者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对区域的整体认识,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包括“在哪儿?”、“是什么?”、“何时发生的?”“怎样发生?”、“有什么影响”等问题,预测区域的未来并为区域发展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本节课设计的泥石流形成条件探究实验过于简单,考虑的因素过少,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难以控制,不能和真实的情况相匹配,只能是一个验证实验,不能称之为科学实验;在设计的泥石流条件巩固练习中,笔者仅仅使用了最新等级考试题中的一题,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于夏季的原因,可以把其他三道题目也补充进任务单中,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并了解等级考的题型。

通过这次公开课,大家认识到,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本人必须不断地提升学科素养,加强学科认同,了解新时期高中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