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科技生态教育——拓展课系列: 融合交互

作者:杨洋     发布时间:2025-3-12 点击数:519

 

阳春三月,万物竞发。2025年3月10日,我校“AI赋能”科技课程迎来了新学期第一课。在科技辅导员杨洋老师的全面统筹支持与李伟老师的学术指导下,我校特邀上海楠艺科技的李楠老师与其课程团队(唐云齐、陈乐轩),共同开展“AI机器人与地方文化融合”沉浸式创新实践课程,以数字化教育新范式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jpg

课程伊始,授课老师唐云齐通过实物展演开启教学:如由单片机组合的"小朱同学"机器狗、智能视觉机器车、具备“石头剪刀布”趣味博弈及避障等诸多功能的仿生移动机械手。在同学们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目光下,唐老师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生动地引入了语音识别的概念,通过分类辨别声音在不同环境、不同音色、不同音节的互动体验,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从人类听觉系统到机器语音识别的跨学科原理。

2.jpg

3.jpg

随后,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同学们分组合作,依据所展示的线路连接图,系统完成芯片配置、模块组装与能源管理系统搭建。结合图形化编程平台的代码调试,各小组成功实现语音指令控制照明系统。在此起彼伏的“请开灯”、“请关灯”的语音指令下,一盏盏小灯泡相继亮起,更点亮了少年学子心中对人工智能科技的火焰。

4.jpg

“AI机器人与地方文化融合”作为市级创新课程,由课程团队精心打磨,也曾在杨浦区、嘉定区等地相继展开教学实践。课程研发团队特别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创造性融入动画演示、情境模拟等多元形式,将抽象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可视化操作,实现了“玩中学、做中悟”的教学理念。

 5.jpg

此外,朱家角中学作为李楠同学的母校摇篮,始终秉承“科创育人”的教育追求。李楠给同学们分享了高中参加科创项目的经历,也希望为同学们带来更多趣味性课程,通过趣味化、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培养计算抽象思维,实现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培育能够创新、懂得创新、愿意创新的未来栋梁。

 

撰稿:杨洋

稿:李伟、蒋磊

摄影:杨洋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6647;累计访问人数:3295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