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以“引导数字化转型,关注项目化实施,凸显多样化呈现”为主题的初高中艺术教师专业共同体(朱复片区)教研活动,在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课植园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朱复片区音乐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教学展示、主题解析与研讨交流,探索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

活动伊始,上海市朱家角中学田春红老师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实景教学课——《跨越时空的绝美邂逅——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选段赏析》。依托课植园的园林实景,学生身着戏服,在笛声与古琴的悠扬旋律中,沉浸式体验昆曲的典雅韵味。田老师在课植园的正厅、内厅、花园、戏台等不同地点,通过“听、念、唱、演”多维度实践,分别开展了真实的情境教学。学生深入感受《牡丹亭》“游园”片段的曲词诗意、水磨腔的婉转唱法及“兰花指”的程式化表演。教学中还融入数字化技术,学生通过PAD资源包即时与昆曲艺术深度对话,深入了解了昆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课后田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即时反思,她介绍了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到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强,以“音乐研学”的互动方式实景体验学习,将情境化教育应用到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视、听”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昆曲进行研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获取新的知识。此外,她还提到了,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对生活、文化和历史等情景中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对昆曲文化溯源,从曲词、唱腔、表演等方面,对实景园林版《牡丹亭》从文学、历史、音乐等角度深入学习,凸显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并拓展补充了《情定三生》等记录视频等,充实和饱满艺术课堂学习的文化含量。

接着片组长朱家角中学冯蓓蓓老师以《声情戏韵》单元为例,深度解析单元教学。她强调,艺术教育需紧扣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项目化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以本单元为例,将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融入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对比中西艺术形式,理解传统戏曲的写意性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多元表达是单元设计的初衷。她指出:“田春红老师带来的这节赏析课,选择实景园林教学不仅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更通过情境化体验唤醒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这也正是朱中艺术组当下研究课题《基于长三角区域文化资源,开发高中音乐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生动实践。这节课正是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了音乐与旅行的有机融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情境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数字化赋能等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有助于完善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音乐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本节教研课展开热烈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昆曲实景教学的成功实践为戏曲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教师们还就教研主题针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了解决方案,如针对本节课的可复制性问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VR、AR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针对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可让学生带着项目问题进入课堂,还可以设定主题人物角色,让学生自己体验《牡丹亭》剧中人物性格。大家针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等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度对话。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朱复片区艺术教师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需求,既守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开拓多元化的教学路径。正如田春红老师所言:“昆曲的振兴背后,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我们希望通过课堂,让学生成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撰稿:冯蓓蓓
审核:田春红 程其龙
摄影:阮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