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艾草的清香遇见竹篾的温润,当千载诗魂在光影中重新鲜活,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朱家角中学校园里悄然绽放。5月31日端午节下午,新疆部学子们沉浸于竹编香囊的巧思与《典籍里的中国·楚辞》的壮阔诗意之中,在传统节日的氛围里,深深汲取着中华文脉的滋养。
纤纤竹丝在指尖穿梭起舞,江南的灵秀技艺于此间流转。新疆学子们初次尝试编织,目光专注而执着,手中的竹篾虽显生涩,却饱含诚意。当彩绸穿梭在竹篾中,艾草馨香自玲珑香囊中弥漫开来,那份源于江南水土的端午情愫,也随之渗入每一位天山学子的心田。香囊虽小,却承载着祛病祈福的古老心意,更凝聚着异乡少年对华夏岁时节令的深情触摸。指尖与竹丝每一次交缠,都是对千年习俗的虔诚致意。而流苏上系着的“金榜题名”“吉祥如意”更是倾注着大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其后,同学们共同步入《典籍里的中国·楚辞》的光影殿堂。屏幕之上,屈原行吟泽畔,香草美人的高洁象征、九死不悔的家国情怀,于现代声光中激荡起深沉回响。当屈原长吟“路漫漫其修远兮”时,那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瞬间穿透历史烟尘,与香囊所寄寓的纯贞品格遥相呼应。同学们凝神静观,仿佛溯流于光与影的文化河流,在千年楚风的吹拂中,感知着中华精神血脉的强劲搏动。

本次端午活动,是学校精心为新疆部学子烹制的文化飨宴。竹编香囊是江南水土的智慧结晶,《楚辞》篇章是华夏灵魂的巍峨丰碑。学校让天山学子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匠心,于典籍光影中对话圣贤,使节日不仅关乎粽叶飘香,更成为一堂“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课。学子们手中跃动的竹丝,眼中映照的光影,皆化为文化认同的无声种子。在这端午情浓之际,以江南巧艺为桥,引千年楚辞为魂,为天山学子厚植文化根基,以传统之炬照亮前行之路,在共同的精神家园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审核:谢建妹 沈春华
摄影: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