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11月1日和11月8日,我校面向青浦区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跨学科编程等的科技共享课程。来自全区的40多名学生参加了《自制感应饮水机》、《爱心摩天轮》、《自制收音机》和《3D打印机》科技共享课程活动,点燃科技探索的热情,为核心素养提升注入新动能。
亲手打造“挥手即来”的饮水机!
自制感应饮水机科技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课程以理论加实操模式,通过拆解感应原理、电路连接等知识,分组组装电子元件。学生在解决实操难题中,不仅掌握了基础科技知识,更提升了动手和创新思维。“亲手做出感应饮水机太有成就感了!”参与学生兴奋地说。让青少年在趣味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爱心碰撞科技!
爱心摩天轮科技课程,引导学生亲手搭建可转动带灯光和声音的爱心摩天轮,在动手中感受创意与工程的双重魅力。老师通过摩天轮场景导入主题,讲解齿轮传动、电路连接和动力控制等内容,将抽象的机械原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让学生快速解锁摩天轮的奥秘。学生在实操中也遇到了齿轮咬合不畅、电路连接不良等问题,不过通过小组合作和老师的点拨,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悟”中拉进与科技的距离,通过“爱心”主题传递温暖创意,让科技学习更具温度。




指尖造“声”机!
自制收音机课程,老师以“我们为什么能听到收音机里的声音?”这一趣味问题切入,通俗讲解无线电波的产生、二极管波、扬声器发声等核心模块的工作逻辑,将复杂的电子知识转化为易懂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快速理解“电波如何变成声音”的奥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安装好了收音机并调试,听到了电台清晰的声音。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对电子工程、无线电技术等领域的探索兴趣。


解锁“打印”魔法!
3D打印机课程,老师以通俗讲解的方式,介绍3D打印的原理、材料与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用品,让学生了解这项技术如何改变生活。随后,学生上手学习简易3D建模软件,从绘制简单图形、调整尺寸,到设计个性化造型,老师手把手指导操作技巧,帮助大家将创意转化为数字模型。实操环节更是充满乐趣与挑战。学生们将自己设计的模型导入3D打印机,亲眼见证耗材层层叠加,逐渐成型为实体。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能,更培养了空间思维、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共享课程的持续推进,不仅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壁垒,更让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校将继续深耕科技教育创新,让更多孩子在趣味实践中解锁科技魅力,培育创新思维,为成长注入无限可能。
撰稿:刘健婷、曾伟锋
审稿:李伟、蒋磊
摄影:刘健婷、曾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