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侧记
2018年7月16日至17日,“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隆重举行。本次学术盛会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宜昌市历史名师工作室协办。全国各地近八百余名专家、教师齐聚宜昌,共话新时代历史教育。
本次大会共设“专家学术报告”“主题学术论坛”“教学观摩评议”“答疑总结汇报”等四大环节。16日上午,先由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带来《再谈“史观”问题》的专题报告,指出如何全面看待“唯物史观”及批判“经济决定论”;如何科学对待“史观”,谨慎对待“多元史观”等热点问题。随后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做《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历史课程发展特征》的专题报告,强调要以国际视阈认识当今中国课程的新改革,彰显大格局与精细化的共存。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伟教授做《创新与传承——以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和评价为例》的专题报告,提出当下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新课标?以新课标的关键和历史学科的坚守等角度帮助中学历史教师厘清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17日上午8:30-9:10,主会场宜昌大剧院人气高涨,来自上海市朱家角中学的沈清波老师代表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为与会同仁执教《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示范课。
沈老师建构三个维度将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一以贯之渗透于全课,即:在教材文本的重构中凸显家国情怀;在乡土资源的挖掘中唤醒家国情怀;在人物群像的感染中升华家国情怀。着力呈现十四年抗战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恢弘史诗,于危难之际,全民族在暴虐下殊死抗争,在危亡中浴火重生。中国人何以能从失望与绝望的缠绕中迈向希望?抗战何以能在暴虐与抗争,危亡与重生的共存中由局部走向全面?显然,背后的推手恰恰是战火纷飞中所传递的家国情怀,正是她的存在,才令这场战争如此悲恸惨烈、波澜壮阔。才为最终“力挽狂澜于即倒”奠定胜利的基石。沈老师独辟蹊径将视线聚焦于挖掘宜昌当地的乡土资源,择取典型人物,借助精彩的历史叙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鲜活的人物、昔日的场景重现于学生眼前,让他们真正融入历史的情境,移情人物的内心去重温抗战烽火岁月下的情怀。

评课环节由、全国名师、上海市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江苏省领航名师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唐琴主持。两位大咖别出心裁,当场让学生进行评课。李老师的提问从同学们最感动的情节、最大的收益、最为困惑之处、教学商榷等视角将评课推向高潮。许多学生坦言在课前对宜昌石牌抗战、宜昌大撤退的认知较为模糊,甚至并不知晓。但通过老师的讲解,伴随着一幕幕家乡抗战史的浮现,他们却真切触摸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深切感受到家乡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尤其是沈老师讲到石牌要塞——国门生死战;宜昌大撤退,中国实业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几幕时,内心被深深震撼,台上台下均潸然泪下,与会者感慨于胡琏、卢作孚及众人的使命担当为全民族开辟了一条宝贵的生命通道。李惠军老师认为一堂好课需要“思想力、设计力、呈现力、阅读力”,教师要有“情境、意境、心境”。

之后,来自山东、浙江、安徽、上海、广西、四川、湖北的特级教师、历史教研员、高校教授,如戴加平、张天明、夏辉辉等纷纷从教学立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多角度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精彩点评。在大会总结汇报中,唐琴老师就高中的教学研讨与学生评课向大会作总结汇报,随后进行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