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拖延者会忍受着内心的不安把要完成的任务一拖再拖,直到最终期限才疯狂行动或者直接躺平放弃,导致身心俱疲。6月12日国旗下讲话期间,学校特别邀请高一6班诸奕丞同学开展朱中人系列第二讲“如何应对拖延?”。
诸奕丞同学首先以问句的形式开场,让大家思考自己是否有拖延的习惯?是否总是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但又陷入原地不动的状态?诸奕丞指出拖延患者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拖延行为产生自责、焦虑等情绪,而自责焦虑似乎又能够助长拖延行为,也就导致了很多人处在拖延--焦虑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救。

接着,诸奕丞谈到拖延背后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如恐惧失败的完美主义信念,往往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让自己处于一个“完美”的状态才会动手去做一件事情,不接受任何失败的结果;逃避成功的拖延者,担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牺牲很多的休闲时间,于是认为还是待在原地更为舒服。诸奕丞提醒大家,其实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当你再度拖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拖延。
最后,诸奕丞分享了应对拖延的一些方法。1、安排一个不容易被打扰的环境。书房或自己的卧室,贴上“请勿打扰”的牌子,把手上的手机、游戏机通通都关闭了,好好的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2、约好友打卡升级。可以约几个同学,一起做题,设定一个目标后互相监督,在他人监督下,行动力会提高。3、做计划。好的计划一定是会有效安排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而不是一味的只知道工作和学习。4、 不要被拖延症牵着鼻子走。从自我的各种情绪里抽离出来,直接开始动手做一件你想去提高自己的事情,只要开始做,哪怕只做了一点点,拖延焦虑就会减少,信心就会逐步恢复。5、5分钟原则。想到了就赶紧去做,实实在在专注5分钟,往往做着做着,就渐入佳境了。6、坚持,再坚持。坚持21天,让行为内化为习惯。
撰稿:陈海侠
审核: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