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7月1日,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伴着车厢课堂,我们踏上了为期一天半的游学之旅。
同济之旅:
① 7月1日, 早上天还阴沉沉的,朱中学子却早已踏上新的旅途,第一站——同济大学!
随着车窗外逐渐出现同济的标语,它就这样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次我们来到了同济大学的物理工程与科学学院进行观摩学习。进入瑞安楼,我们来到了讲座现场,在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阶梯教室中,我们有幸聆听并与高国华教授进行了《物理学与科技发展》的对话。高教授从Nature,Laws,Science入手直观向我们解释了宇宙中物理多维的世界,颠覆改变了我们原来的认知,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学子们从中受益匪浅。


当然,同济也因味美的菜肴而文明。所谓“吃在同济”,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丰富的菜肴,清爽的搭配:酸汤鱼片、红烧肉、芹菜炒肉等等...让人在炎炎夏日里快意了一把。
②烈日高悬的正午时,瑞安楼内青少年科普物理实验室留下的少年们充满求知欲的脚步。一场关于物理真知的交流探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力学实验室。力矩、角动量,未知的新名词没有使我们退却。同学坐上阻力为零的可以不断旋转的椅子,为大家亲身演绎物理的奥义。

飞机机翼,地转偏向力,随行的地理老师与讲解员一起,带领着我们复习也学习新知。
振动波动探索室。频闪仪下的两种柱波,让我们回忆起了正弦函数的性质。平面、空间,它们截然不同,却都有着呈周期性变化的波节和波腹。伴着悠扬的钢琴乐声,我们了
解了共振的原理,认识了固有频率,由此推出了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电磁学实验室。"什么是磁铁?“"磁铁能否吸引铁、镍、钴之外的金属?"火热的问答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1元、5角、1角,硬币的助阵让我们对电磁效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光学实验室。黑暗中亮起的辉光球,发光电母和五颜六色的灯管,仿佛带我们误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惰性气体会发光,来自化学的跨界合作邀请函已送至手中,等待着我们
开启一场无与伦比的科学探索。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而我们的探索之旅,也必将如那铝管内的自由落体运动一般,不断加速和深入,精益求精,直至顶峰。
漫步西沙湿地:
在崇明西沙湿地公园的探索之途中,同学们领略了绝美的自然风光。周而复始的潮汐形成了西沙湿地独树一帜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看着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错落有致的杉树林,走在林间小路上,同学们融入了大自然,如同行走于画中,流连忘返。这里还孕育着多种多样的动物,比如迁徙到来的候鸟和随着潮汐而来的沙蟹和小虾等。同学们学习了底栖动物的有关知识,收获颇丰。于蔚蓝的天空之下,欣赏恬静幽美的森林沼泽、灵活生机的泥蟹沼虾,是心旷神怡的旅途,是悠然自得的生活。

体验江南三民文化:
①叮叮当当的铁环,嘟嘟咚咚的高跷,在石板路上留下了欢快的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两门可以说是童年快乐源泉,亦或是强身健体的必修课。踩高跷和滚铁环,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游戏,实操起来发现还是技术活。先说踩高跷吧,你得把两根高跷紧靠在你的肩膀后,脚一踩上去就不能停留太久,必须马上采取行动,不然可得摔着了。一步一步自己摸索摸索,才能相对平稳的走上几步,这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了——从摸索到精通。滚铁环就跟不必说,你不花点心思还不能控制住环的轨迹,只能跟着它无头苍蝇似的乱跑,我们大家都摸索着,不过还是快乐盖过了摸索的脚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追着铁环跑了起来,石板路上回荡着清脆的叮咚声。


②舞龙作为中国最震撼,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有幸参与舞龙活动。各色四龙齐飞,随着龙珠的舞动上下腾飞,活如真龙出世,惊天动地。一人举珠,其余四五人手举长龙,在宽阔,留下几代人愉快回忆的石板路上来回游走,欢快的笑声不绝于耳,鼓声,脚步声打着伴奏,游龙随风舞动,这一承载着千年的舞龙文化在今天又一次在朝气蓬勃的我们身上散发出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希望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能永远传承下去,像长江一样川流不息。

③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后,我们便开始体验“农”趣味了---料理棉花。首先,讲解员先为我们科普了关于棉花的知识,例如,棉花的种类,棉花的来源等等。一时间大家都收获不少。随后他便带我们走过幽静的小道,来到了种植棉花之地。教我们认识种植之物,不至于“五谷不分”。而后便教我们如何除草,再之后教我们挖洞施肥,体验了一把农耕生活。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赞扬的是春蚕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崇明岛的吉祥物“盈盈”,是一只可爱的春蚕演变而来的飞蛾。随后话题便来到了织布。进入展厅,我们便认识了棉纺织家:黄道婆。是她的技术革新,让我国古代的纺织业更加兴隆。之后,通过专业人员的演示,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其中的智慧。飞梭在左右来回穿插,一针一线编织出靓丽的布匹,这运用的是经纬交错的方法。虽然这一技术由于效率原因被机器替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属于中华民族智慧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的守护与传承。

振华重工集团:
研学旅行的最后一站——振华重工集团。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集团,它也是肩负起了将中国品牌推向世界的使命。随着旅游巴士的缓缓行进,渐渐映入眼帘的是堆砌起来的各种钢材,由它们最终组装成的数不尽几十米高的起重设施和吊桥在港口边排成一列长队,犹如巨龙盘卧在港口之上。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近年来振华重工集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来到接待大楼里,整整29层的建筑属实给我了一点震撼。从最高层向下鸟瞰,整个智能化港口尽收眼底,这都是几十年来无数工程师,专家,工人的心血与付出筑起的。随着最后影片的结束,我们不仅感慨中国发展之迅速,科技之强大,也对未来宏大的建设蓝图充满着无限的骄傲与自豪。


研学体会:
本次研学过程中我参观了同济大学,深刻感受名校优美环境与深厚文化底蕴,探索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与专家教授零距离互动,亲身体验中国顶级大学的学习氛围。感受了生物多样之美丽:普及湿地生态、湿地生物、湿地的利用以及湿地的保护等方面知识,认识了身边常见的湿地动植物,体验江南民俗之文化: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教育,让我在参与到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力上劳心”之时,掌握一项劳动技能,这一天让我收获满满。
——高一(8) 姚人尹
研学实践是学习成长的最美课堂。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不仅能够让我们在课堂之外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更能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在同济大学,西沙湿地公园和三民文化村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科学力量的强大,生态环境的包容性和中国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并积极创新,发扬光大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力量。
——高一(3) 方仡婷
夏意渐浓之时,此次研学开始了。伴随着大巴上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知识问答,我们来到了土木建筑学科排名中国第一的同济大学,欣赏同济大学校园美景和奇特建筑,感受了名校励志之氛围。西沙湿地公园也让我们了解了身边常见的湿地动植物,倡导我们将保护意识和绿色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最后来到江南三民文化村,感受长三角地带传统的民间、 民俗、民族文化元素,崇明的本土文化、古朴 典雅的风格。
——高一(11)陈筱筱
无论是同济大学教授的讲座,还是物理实验演示,虽然有些知识并为完全理解,但他们活跃且逻辑清晰的思路令人赞叹不已,“思考问题要回归最原始命题”这句话使我受益满满。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除杂草、给棉花施肥的活动,由于平日里不常接触这类农活,不到五分钟的施肥过程中,使用的铲子已经在手上留下了几道红印,从中能感受到农民们工作的辛苦付出,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高一(5) 金敏祺
今天,我们首先前往同济大学,在多项活动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和同济浓厚的学术氛围。接着,我们启程来到西沙湿地公园,徜徉于自然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心灵震撼,培养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最后,我们在三民文化村务农、游戏,农事的体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劳动者的不易,父辈们的游戏又让我们体悟童年的快乐。一天的研学活动结束,我们不仅丰富了见闻,更体会到人生处处是课堂,当代青年应迈开前行的脚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高一(1)杨紫苏
今天的研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灿烂的传统文化。参观三民文化村,感受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滚铁环,踩高跷,再次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气势磅礴的舞龙对上柔和细腻的织布工艺,别有一番风情。菜园子的劳动,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馄饨,有滋有味。余今至江南水乡,余乐,众乐。
——高一(13)陈骆驿


同济大学的建筑独具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技术;同济大学高教授的讲座非常精彩,激发了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拓展了我对科学的认识和视野。
——高一 (2)吴嘉伟
作为研学的一员,我今天收入非常丰富。有历经116年历史的同济大学、棉花等众多农作物产地的西沙湿地公园、倡导民间民俗民族的三民文化村。其中我不仅参与了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也聆听了同济大学教授讲座,从中收获了许多知识点和启发;参观了各种丰富的湿地资源,认识了身边常见的湿地动植物;体验了拔杂草、施肥、喂羊、包饺子等特色民族文化。今天我收获了各式各样的知识,做了许多有趣的活动,自身素养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非常的开心。
——高一(1)刘茹雪
首先,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而有趣。我们参观了同济大学,亲身体验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力学的,光学的等等。通过实地考察和专业导师的指导,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影响我颇多。其次,在活动期间,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心得,相互帮助和支持。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在江南三民文化村,我体验到了最原生态的自然,我们护理棉花,喂小羊。我们也体验到了父辈儿时喜欢的游戏,真是有趣又有所所获。最重要的是,这次研学活动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参观过程中,我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提问和探索。
——高一(1)王志翱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上海名校——同济大学。与物理教授零距离互动,亲身体验中国顶级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和学习氛围,增进学时。第二站,来到具有丰富湿地资源的西沙湿地公园。深入观察湿地,积极培养环保意识,近距离观察动物栖息规律,认识身边动植物,感受生物多样只美。第三站,来到江南三民文化乡。体验务农的辛苦,舞龙中的非遗精神,以及体验富有童趣的活动,了解纺织和木材的历史,收获颇丰。本次研学让我深入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丰富自我。
——高一(2)任怡萱
结语:我们亲身感受名校浓郁的学习氛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人的聪明智慧、忆苦思甜的耕作体验,伴随着一路上的欢声笑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学习点滴中的精神。
撰稿:高一13班 董润宁,肖鑫垚,张欣怡,马思晴,郑好,陈骆驿,沈忻璇
审核: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