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我校“智慧人生”哲学课程迎来了第七课。这节课由来自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吴晓番教授主讲,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哲学。今天主要讲第一章《孔子的哲学》。
课程一开始,吴教授就集中在学生们普遍关心的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上,该题目取材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通过吴教授的深入讲解和阐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
随后,吴教授引导学生们追溯孔子的历史足迹。他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中学教材中关于孔子的介绍,并结合当前对孔子的普遍理解,以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紧接着,吴教授详细解读了《论语》中孔子的形象,以及《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对孔子生平的记载和评价。通过孔子的自述、弟子的记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以及其他人的描述等多种角度,学生们对孔子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吴教授认为,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涵盖五个方面:正名、礼论、仁论、中庸和君子之道。在深入讲解这些哲学思想之前,吴教授特别强调了理解《论语》的复杂性,并提醒学生们,尽管语言是解释《论语》的工具,但在解释过程中可能会有所遗漏。
对于“正名”的概念,吴教授引用了孔子及其弟子子路等人的观点,并指出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例如,胡安国认为“正名”涉及政治伦理上的名分正当;马融和董仲舒则认为它关乎认知和明理;而郑玄则认为“正名”关乎规范文字,具有语言逻辑的意义。
接着,吴教授深入探讨了孔子的“礼论”,包括礼的形式与实质、礼的变革与适应、以及礼的合理性。在此过程中,他还对比了儒家与墨家对礼的不同观点,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们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视野。
最后,吴教授聚焦于孔子的“仁论”。他引导学生们思考孔子更重视仁还是礼,以及儒家的义从何而来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仁”的内涵,认识到“摄礼归仁”、“为仁由己”的道理,并体会到仁与礼之间的内在联系。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