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人文课程】“智慧人生”哲学课程第八课

作者:孙沁沁     发布时间:2024-12-16 点击数:5260

       2024年12月16日,我校“智慧人生”哲学课程迎来了第八课。这节课由来自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吴晓番教授继续讲授,本节课重点在于概述孟子的哲学。

 首先,吴教授借由深入剖析“中庸”之道,温故了上节课孔子哲学的精髓,并巧妙融入对话实例,不仅降低了理解难度,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

 随后,吴教授引领大家探索了孔子关于“君子风范”、“德行修养”及“信仰追求”的深刻见解,同时指出了其思想体系中尚待解答的议题,特别提及《论语·学而篇》开篇即彰显的“为己之学”,孔子强调学习之真谛在于内在成长与天命所归的自我实现,而非外在的功利目的。

8.jpg

 吴教授转而介绍孟子的哲学思想,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纷扰的世道中,为何行善成为孟子倡导的核心?为何与荀子的观点有差异?孟子在乱世中坚持仁政治理、性善论及修身养性的理念,展现出超凡入圣的气质。孟子师承子思学派,其创立的道统对儒家后续发展,尤其是孔孟之道的探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吴教授还详细阐述了孟子“性善论”,进一步阐释“四心”“四端”,强调其现实意义。

9.jpg

 接着,吴教授阐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通过王霸之辩揭示了孟子所推崇的王道政治理想。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进一步凸显了他对人性本质的独到见解。孟子鼓励通过存心养性、不自暴自弃、养心寡欲、反求诸己、守约、持志养气等方法,实现个人的修身养性,成为“大丈夫”,成就圣贤气象,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整堂课以孔孟哲学为核心,巧妙串联上下两部分内容,主题明确深刻。通过具体文献的解读,让学生们体验到孔孟哲学思想的魅力与趣味。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5129;累计访问人数:3295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