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春日的光影中,我校“智慧人生”哲学课程迎来第三讲。高瑞泉教授以《荀子》“人能群”的千年哲思为舟,载着同学们驶入人类力量与社会组织的深广海域,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探寻个体与群体的共生之道,让哲学成为照亮人生的智慧之光。
荀子“力不若牛而牛马为用”的诘问,揭示了人类通过社会组织实现力量跃迁的本质。从氏族部落围猎的火光,到现代城市地铁早高峰的人流,群体的协作始终是文明演进的密码。然而当镜头转向短视频现象时,高教授提醒我们警惕“能群”的异化——那些精准推送的碎片在编织虚拟共同体的同时,正悄然瓦解着深度思考的能力。
沿着荀子“分以义行”的思想脉络,课堂展开一幅横跨古今的组织图谱。血缘组织如同大树的根系,在祠堂家谱中延续着文化的基因;地缘组织则似年轮,虽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模糊,却仍在方言与乡味里跳动。当视线转向现代,业缘组织编织着职业身份的经纬,而支付宝的支付记录、元宇宙的虚拟身份,正在缔造数字原住民的新型契约关系。高教授特别剖析宗教组织如何以精神纽带跨越物理边界,在不同大陆共振着人类对超越性的追寻。
“群体是放大镜,也是枷锁。”高教授以工厂流水线与校园霸凌为例,揭示组织的辩证法则。当分工制度将人类送上效率巅峰,也造就了“螺丝钉”的异化困局;当算法推送构建信息茧房,看似自由的数字选择实则暗含隐形的群体规训。这种张力恰似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流转——组织的纪律性保障文明存续,而个体的创造性则孕育突破可能。
哲学,是深密的学问,更是一种实用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体,既有基因赋予的本能,也深受社会文化的熏陶。在面对利与义的抉择时,利己虽属正常,但利己主义却不可取,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人生课题。这也正是哲学思维发挥作用的地方,它教会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看清事物的多面性。
高教授指出,在思考问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键,要避免陷入简单化的陷阱。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得必有失,这是辩证思维的体现。中国古人的阴阳思维,更是用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如《周易》中的阴阳八卦,蕴含着无尽的哲学智慧。
哲学思维训练的目的,不是记住多少结论,而是掌握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难题时,能够深入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高教授强调,哲学教育可以“解蔽”,在保持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培育建设性的智慧。
本次课程不仅让同学们看见社会组织如何从石斧时代的协作演变为AI时代的算力网络,更启发了对自我位置的重新锚定:在这个万物皆可“群”的时代,我们既要警惕成为数据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也要避免在群体认同中消解独立思考。真正的智慧人生,是在群体的经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让古老“群道”与数字文明共振出新的和声。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