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人文课程】“智慧人生”哲学课程:理性与非理性的交响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四课

作者:孙沁沁     发布时间:2025-3-25 点击数:223

        2025年3月24日,在求知的氛围里,我校“智慧人生”哲学课程开展了一次深入探讨。高瑞泉教授继续引领同学们深入人类心灵的幽微之处,在因果的链条与意志的自由间探寻生命的真谛,让哲学思维化作破解人生迷局的密钥。 

“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开启了对理性与非理性的探讨。从井然有序的学校班级设置,能看到工具理性如何将社会合理化组织;而情感和意志构成的非理性世界,却充满了难以用理性计算的温情与力量。AI如今虽能模拟人类理智,却难以复制情感的细腻与意志的坚韧。课堂上,高教授从孟子“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怵惕恻隐,展现出同情作为道德基础的关键作用,也揭示了情感在社会合作团结中的不可替代。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西方宗教讲博爱,高教授以跨文化的视角揭示了:同情是道德的基础。不同文明在情感共振中达成惊人的共识。20.jpg

 接着,高教授结合“力命之争”提问:人的力量面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能否有自由以及多大程度有自由呢?在历史的讨论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宿命论、唯意志论和兼容论。宿命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否定了自由意志。在谈及宿命论时,课堂上拓展延伸了因果律。世界万物处于因果链条,果是前因的延续,也是后续果的起始,这种复杂性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结果背后,都有着众多交织的原因,而所有事物的演变发展都离不开因果的推动。关于“内因”的思考,就像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源头,引发了同学们对宇宙起源和本质的无尽遐想。

 叔本华和尼采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关注生存意志,尼采则提出权力意志,为理解世界的本质提供了独特视角。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则揭示了意识只是心理表层,涉及本我、自我、超我的深层心理,体现出非理性主义的色彩。21.jpg

 自由意志与因果关系的探讨充满思辨,存在否定自由意志、否定因果关系的观点,也有认为二者可兼容的兼容论,只是在理论上证成兼容论困难重重。而意识的作用在于认识世界规律,利用因果规律实现自由意志,这让我们看到人类在宇宙中的主动探索与追求。

 本次课程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哲学概念的深邃,更启发了对人生和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世界里,我们既要运用理性的力量构建合理的生活秩序,也要珍视非理性带来的情感与意志的力量;在面对自由意志与因果关系的复杂谜题时,不盲目迷信命运,也不轻易否定自由的可能。真正的智慧人生,是在哲学思考的指引下,勇敢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让哲学智慧与现实生活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5370;累计访问人数:329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