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萌芽杯3】践行“双新”理念 绽放“萌芽”新篇

作者:jdc     发布时间:2025-4-8 点击数:291

  

——2025我校“萌芽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双新”项目的推进,鼓励青年教师们钻研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效,也为了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水平高超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我校2025年3月17日—3月28日,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萌芽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参赛的教师为我校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19位青年教师。

1.jpg

“萌芽杯”比赛在我校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比赛的内容从课堂教学到说课比赛、教案评比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年的“萌芽杯”比赛围绕“深度学习”实践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展开,根据参赛教师的学科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是文科1组、文科2组、理综组。每组聘请七位评委老师进行公平、公正地打分。比赛内容为课堂教学实践课,和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比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优势,比赛地点在六间录播教室,通过录制功能将课堂实录的视频上传到录播课平台,让有课冲突没法去现场听课的评委在平台上观看录播课进行打分,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便捷、高效。

2.jpg

前期,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筹备,开展了“萌芽杯”青年教师的启动会议、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会、评委会以及录播设备使用的培训讲座等等,助力青年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能。

3.jpg

参赛的19位教师对应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等。青年教师们在比赛前认真研读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对照“深度学习”实践模型精心备课,完成了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撰写,并且和本教研组经验教师们一起研究堂课,从试讲到改进到再试讲,经过一次次打磨、一次次改进、一次次尝试,呈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比赛课。

4.jpg

例如,语文组薛梦婷老师执教的《六国论》第二课时以“倾听理性的声音”为主题,带领学生从论证的严密性入手,学习《六国论》中议论的技巧,又通过多方材料搜集带领学生发现论证的疏密处,讨论交流文本中论证的漏洞,最后通过多文本对比,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形成全面理性的认识。过程中薛老师借用三个助手辅助教学,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考,便于学生交流讨论,并借用人工智能生产答案,引导学生学习人机交互的方法和原则。整节课围绕主题,环环相扣,利用数字化工具赋能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属于新课型探索的一次有效尝试。

5.jpg

例如,英语组潘倪婕老师的这节视听课,通过多模态语篇,即访谈和体育解说视频,引导学生掌握听力策略,如预测、思维导图和笔记技巧,同时深入分析访谈结构和体育精神。课程设计层次分明,从听前预测到听中信息捕捉,再到听后迁移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亮点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与女排竞技精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采访问题,提升语言运用和实践能力。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语言技能与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

6.jpg

例如,政治组胡婷婷老师《感受司法公正》一课,在数字化探索的背景下,使用三个助手平台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借助AI助手完善法律文件、在线文档整理证据、词云生成最佳角色等,加强课堂体验和感悟,促进评价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并且通过践行开庭调查-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宣告判决,体验民事诉讼的程序,加深对诉讼法的认识,感受司法案件中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统一,增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

7.jpg

例如,语文组王雅宁老师在《小二黑结婚》一课中,以线上读书平台的争议为切入点,围绕人物形象、创作意图与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探究。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辩论及故事原型对比,引导学生剖析二诸葛与三仙姑的复杂性,体会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并将习得的知识,进一步内化迁移拓展应用至当代社会议题,结合社会变革中的“新旧碰撞”,深化对文学普世价值的思考。课程设计层层递进,融合情境创设与深度思辨,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与社会洞察力。

8.jpg

例如,物理组沈文凡老师在《机械波的多解性问题》一课中,从机械波的两个相关研究点切入,第一个是波形图和振动图像结合,以例题归纳解题思路,第二个是波的多解问题,分别是波长和周期,通过学生分析典型例题,了解波多解性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本节课重视典型例题选取,从例题分析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机械波中多解性这一较难问题,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9.jpg

例如,化学组钟思韬老师执教了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将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并探究,教师在各环节中通过引导、总结等方式带领学生梳理出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最后不仅得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更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

10.jpg

例如,生物组齐鑫老师的《光合作用》一课,通过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说明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光能转换,阐述细胞生存所需能量的形式和来源。本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落实了科学思维、生命观念以及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11.jpg

例如,语文组孙沁沁老师的《雷雨》一课,围绕“从文本到舞台”的主题展开,融合深度文本分析与实践性戏剧排演,通过学生自主编写演出本、角色扮演及结局改编等活动,将经典悲剧的文学意蕴转化为舞台表达。内容上,课程以“研读→创作→表演→评议→探究”为逻辑链,结构清晰递进。从课前剧本研读到课堂展演、小组评议,最终通过对比《窦娥冤》《哈姆莱特》等中外悲剧,拓展人文思考,既强化戏剧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又激发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实现了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提升。

12.jpg

还有其他青年教师们也都展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

纵观历届“萌芽杯”比赛的发展历史,更是青年教师们成长蜕变的历史。一届届的“小苗苗”们通过“萌芽杯”的比赛不断钻研课堂教学、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稚嫩蜕变为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茁壮成长”。相信随着我校“双新”项目的不断推进,老师们将继续反思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效!

【参赛老师的感想】

这次萌芽杯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作为一名首次带高三的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堂专题训练课一直是我的难点。而如何在不长的时间里备好一节可以参赛的专题训练课更是一场挑战。这次比赛使我认真地开始研究我的教学。在备赛过程中,我查阅了历年的试题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来确定考试的高频题型和知识点。同时我也开始有意识地统计和研究学生的答题情况,明确学生的难点和讲解的侧重点。我深知,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会以此次比赛为新起点,扎根课堂,砥砺前行,努力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课堂

——语文组袁蕾

参加萌芽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经历,让我对"课植"理念有了更深体悟。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课例设计中,我采用了问题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发的探索,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物理教学的真谛在于培育科学实证精神。这次竞赛如同棱镜,折射出专业成长的多元光谱。未来我将继续深耕"课植"理念,让物理课堂成为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实践场。                        

——物理组诸胡超

本节课经历了无数次磨课,每次课堂都有不同的生成,我一次次惊讶于学生在短短5分钟时间的头脑风暴,与他们一同鼓掌喝彩,也和他们一同思考感悟。在不断的课堂生成中,课堂的参与者看到学生生活经历的真实投射。作为授课教师,在这节课上与学生共同享受着这节课带来的真实感受。可是与此同时,这节课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刻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对课堂有强大的把控能力,能够把握住课程主线。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比赛经历!

——心理盛心怡

 

撰稿:蒋磊

稿:马书生、朱城

摄影:阮叶平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5325;累计访问人数:3295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