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人文课程】“智慧人生”哲学课程:老子的不仁之仁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六课

作者:孙沁沁     发布时间:2025-4-22 点击数:102

      2025年4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和博士生彭雨(Pritam Saha)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关于老子思想的哲学漫游。本次课程以“不仁之仁——和老子一起想问题”为主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探讨《老子》中的古老智慧。

课程开始时,彭雨以《史记》中老子的传奇故事为引子,介绍了老子其人以及《老子》中的核心概念,如“道”“自然”和“无为”。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现在屏幕上时,课堂变成了古今思想交流的舞台。这句看似否定孔子“仁”思想的话,引发了关于“不仁之仁”的讨论,哲学的种子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悄然播下。24.jpg

刘教授从“刍狗”的内涵入手,解释了它的两种可能含义:一是用于祭祀后被丢弃的草狗,二是“刍”和“狗”作为并列关系的象征。接着,他进一步探讨了“仁”的概念,指出“仁”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原则,还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性。刘教授引导学生们思考老子对儒家伦理的挑战,即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是否也应遵循天道,以“不仁”的原则对待百姓。25.jpg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刘教授引入了p4c(儿童哲学)思维工具,鼓励学生们在假设与推理中搭建论证。师生围绕“圣人不仁是否意味着冷漠?”“刍狗隐喻下的人性平等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课堂尾声,杨国荣教授的《老子讲演录》为学生们提供了权威的解读。老子的观点强调从自然的角度看,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而儒家的“仁”则更强调人的价值和从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老子提倡“以天观之”,以此消解人类中心论,并将自然原则引入社会领域。

这次课程不仅是一次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探讨,更是一次对人生意义的哲学追问。在老子“不言之教”的智慧下,同学们校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用“以天观之”的视角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同时也能回归“以人观之”的温情,在仁与不仁的辩证中,种下了理性与共情的种子。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4731;累计访问人数:3295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