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人文课程】“智慧人生”哲学课程:梦境・现实・哲学:老庄的智慧启示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七课

作者:孙沁沁     发布时间:2025-4-29 点击数:10

       2025年4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哲学之旅,主题为“梦与觉——和庄子一起想问题”。本次课程在回顾《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庄子哲学中的梦境与现实之辨。

课程开篇,刘教授通过钱穆《庄老通辨》中的观点,引发同学们对《老子》成书时代及作者身份的思考,继而指出《老子》与《庄子》在思想传承上的复杂关系。钱穆认为,《庄子》一书的创作早于《老子》,而《老子》五千言实为战国末期的产物。刘教授借此强调,探究经典文本的背景与脉络,是理解思想的必要前提。26.jpg

老子以自然为价值原点,否定儒家“以人观之”的人类中心论,主张万物平等,圣人应如天地般无偏私地对待万物。这一思想挑战了传统对“仁”的理解,将伦理价值从人的维度延伸至宇宙的维度。

在庄子思想的探讨中,课程选取了“庄周梦蝶”这一经典寓言。庄子以梦中化蝶、醒来仍是庄周的奇妙体验,探讨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问题。通过李普曼《李莎》中儿童关于梦境的思考,课程引导同学们反思如何区分梦与醒,以及这种区分对认知世界的意义。分组讨论中,同学们围绕雷雨对于梦与现实的简单区分是否满意展开辩论,尝试从经验、逻辑与哲学层面剖析庄子梦境哲学的深意。

古人注疏为课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解读维度。郭象认为梦觉之分如同生死之辩,而成玄英则指出,理解万物变化的道理,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庄子通过“物化”的概念,揭示了生命在不同状态下的转化与统一,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智慧。

课堂尾声,刘教授总结道,庄子的梦境哲学不仅是对认知可能性的追问,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他鼓励同学们以寓言为镜,续写庄周梦蝶的故事,在想象中探索哲学的边界。本次课程不仅带领同学们穿越千年,与老子、庄子对话,更启发他们在现代生活中寻找智慧与自由的平衡点。在哲学的启发下,同学们学会了以开放的视角审视自我与世界,在梦境与清醒的交织中,追寻属于自己的哲学答案。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5440;累计访问人数:3295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