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智慧人生”哲学课程: 叩问命与爱,探寻古代哲学智慧之光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八课

作者:孙沁沁     发布时间:2025-5-13 点击数:4746

2025年5月12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吴晓番教授围绕“命与自由意志”“古代哲学中命与爱”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在古代哲学的智慧海洋中徜徉,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课程的第一阶段聚焦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探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因果律对人的影响、天命与人的行为关系以及对命的不同理解。27.jpg

在因果律层面,部分同学提出人受因果律决定,如同遵循物理逻辑般被既定的因果链条束缚;然而,也有同学对此发出质疑,认为人不同于物,具备独特的主观能动性,不应简单套用同样的因果律,人是否能真正决定自身行为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对“命”的理解层面,同学们见解各异。有人将命定义为虽尚未发生却必然会出现之事,不过在其发生前,人拥有自由改变的可能性;也有人认为,命并非是预先设定好的结局,而是依赖于自身的实现过程。此外,自由意志的本质也成为热议话题,尽管有人认为人可能存在自由意志,但科学进步带来的观点冲击,使得自由意志是否只是幻象产生争议,而在伦理学领域,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依然得到认可,其与命和天的讨论紧密交织,引发同学们不断探索。28.jpg

在探讨古代思想中的“命”时,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被提及,同学们意识到努力与收获并非总是成正比,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儒家后来的思想也发生变化,部分观点倾向于更多事物命中注定。孟子注重个体良知,尽管相信自我力量,但对于能否达成理想状态仍存在不确定性。庄子则秉持独特的观点,认为人生充满偶然。孟子还提出将命分为禄命和德命,以此区分人能够决定和无法决定之事,为理解“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课程的第二阶段围绕古代哲学中命与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仁爱与兼爱的讨论中,儒家仁爱主张亲亲之爱优先,强调情感的亲疏有别;墨子的兼爱则提倡无差等的爱,与西方的博爱理念类似,二者观点形成鲜明冲突。墨子认为人往往自私自利、意见不一,因此需要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来改变社会现状,并且可以借助政治导向实现兼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社会功能来看,兼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但在个体层面,要对陌生人做到无差别的爱,存在现实困难,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也成为讨论的重点。

此外,课程还将兼爱与仁爱讨论延伸至现实层面,探讨了其与难民移民、养老等现实问题的关联。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这些看似日常的社会问题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古代哲学中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在这一系列充满思辨与智慧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更学会了以哲学的视角审视现实生活,在思考与辩论中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古代哲学智慧在现代课堂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撰稿:孙沁沁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孙沁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69535;累计访问人数:3889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