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锋教授以“从机器语言到人类知识:透过ChatGPT 现象”为话题,围绕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本质、社会影响及人文意义展开深度探讨,为学生搭建起技术与人文对话的桥梁。

首先,郁锋教授结合“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大量文科生”的疑问,指出大语言模型已改变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不同于印刷术、打字机等仅辅助知识传播的工具,ChatGPT已具备一定知识创造能力。
随后,郁教授系统梳理了AI发展脉络。从20世纪50年代“专家型机器人”的局限到70 年代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因语料不足受阻,再到如今依托丰富网络语料与神经元传播原理实现技术突破,清晰呈现了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根基。
接着,郁教授从三大标准深入剖析ChatGPT与人类智能的差异。在“行为标准”上,结合图灵测试,说明其在行为表现上接近人类知识水平;在“意识标准”方面,引入哲学家John Searle的“中文房间”实验,指出其仅能完成符号连接,缺乏真正意识;“进化标准”则围绕大脑进化与文化演进的关系,探讨大语言模型是否能真正推动文化进化。

最后,郁锋教授抛出关键问题:“ChatGPT有没有知识”。他通过“苹果坠落”的例子对比说明,大语言模型仅能提供“是什么(THAT)”“怎么做(HOW)”的描述与预测,无法给出“为什么(WHY)”的因果解释,且缺乏人类思考中的“纠错”与“批评”能力;同时,针对“ChatGPT 讲不讲道德”的问题,以微软Tay机器人为例,指出当前模型只能通过“限制创造力”实现道德约束,存在“剽窃、冷漠、回避”等局限。
本节课,郁教授结合丰富的案例,从哲学视角解析AI技术,既涵盖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又深入探讨意识、道德、文化进化等话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技术是否能替代人类知识生产等现实问题。
撰稿:沈亚燕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沈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