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吴晓番教授以“孔子的哲学”为主题,带领我校学生穿越千年时空,探寻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首先,吴教授从全国卷作文题切入,自然引出孔子思想在历史语境中的现实意义。随后,他围绕“孔子其人”展开论述,从《论语》中的夫子自述、弟子描述、师生互动及旁人评价多个维度,勾勒出孔子“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的成长轨迹,展现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治学态度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坚守。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教授详细讲述了孔子编订诗书、正乐雅颂、学琴师襄子的典故,让学子深刻体会到这位先贤“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与全面发展的人格特质。

紧接着,吴教授重点阐释了孔子哲学的四大支柱。其一是“正名”,吴教授通过《论语・子路》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经典论述,解析其在为政与社会秩序构建中的作用;其二“礼论”,通过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理差异,强调礼乐制度背后的道德内核;其三是“仁论”,吴教授阐释了“仁”的内涵,指出“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境界,是“视人如己,净除私累”的自觉追求。吴教授强调孔子的思想系统是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最后是“中庸”,吴教授结合《孔子世家》中的典故与朱熹注解等其他文献记载,说明“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与“随时以处中”的灵活性原则。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吴教授特别指出借助专业文献工具解读经典的重要性,并推荐了《论语译注》等权威书目,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读。
本次课程,吴晓番教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感受先贤的人格魅力与其深刻的哲学智慧。
撰稿:沈亚燕
审核:马书生、蒋磊
摄影:沈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