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处室工作 > 教导处工作

2025届“智慧人生”人文系列课程之知识论概览

作者:教导处     发布时间:2023-4-24 点击数:12188

417日,徐竹教授继续为我校学生带来一堂内容充实的讲座课。

从上堂课的科学哲学出发,徐教授带领学生逐渐进入知识论的殿堂。他先区分了“知识”与“知道”的内涵,然后对知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如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道德知识、他心知识、自我知识等等。他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先给知识下了定义,又提问“我们到底有没有知识?”并且提示大家如何真正知道哪些是自以为知的东西。智者学派对此持反骇怀疑的态度,认为没有所谓的知识,事物都是不可知的。

微信图片_20230424160029.jpg

接着,徐教授谈及知识的价值,提问人为什么要有知识?高深知识与平凡的常识之间有共享定义吗?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可是人如何知道自己无知呢?自知其无知,这是哲学探索的起点。那么,知识的共通点是什么?首先,真正的知识必得为真。其次,真正的知识一定包含内容为真的信念。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反思:人们有没有可能真正地“知道”却不相信“其真”?比如你明明知道自己即将考砸,但必须相信自己能考好。这是知识吗?最后,知识不是凭运气偶然得来的,要有稳定性。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通过特定的方式,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且大概率保证为真才行。这里,他还引用了柏拉图的一个比喻来说明真信念对知识的作用。事实上,知识比单纯的真信念更有价值,知识是有根据的真信念。由此,徐教授进行发问:人如何从无知变有知?如何在有知之前就知道知识的价值?美诺悖论说明,人不会探求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即不知道自己无知。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柏拉图提出“学习即回忆”的理论,他认为,人存在之前就有灵魂,所以我们并非无知,而是忘却了很多知识,学习就是为了回忆本来就会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本性在于求知。”求知不仅有工具的价值,还有不可代替的内在价值。工具性价值是指因其目的的价值而有价值,如金钱。内在价值是指获得指导如何度过一生的智慧。

微信图片_20230424160018.jpg

撰稿:丁宛蓉

审稿:马书生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12号  沪ICP备2021005243号-4

联系电话:021-59231668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3

 

 

 

当前在线人数:201557;累计访问人数:38620517